“先生”的烦恼--说称呼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 “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土。时过一个月后,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先生”在祖国大陆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这一解释在前几年可能说得通,但现在在较正式的场合,祖国大陆经常以“先生”称呼普通男性,被称为“先生”的人未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在祖国大陆,“小姐”,一类的称呼曾消失了30多年,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不过被称为“小姐”的人有时反应非常敏感。例如一位大学女生对一位30多岁的售货员说:“小姐,把这给我看看。”“小姐”回答说:“你没看我多大了,小姐不是随便可以叫的。”有位被人称为“姐”的人回答得更不客气:“我当你大妈都差不多了。”这说明中国女性到了一定岁数并不一定喜欢被人称为“小姐”。美国的情形与此相反,现在Miss的叫法越来越广,售货员对五六十岁的女顾客,也称Miss,顾客受之不以为怪(杜学增,1995)。
为什么那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正式介绍过后,美国人就不习惯人们再拘于礼节,不停地用Mr.,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来称呼。请看美国人是如何摆脱礼节约束的:
①My name is Crawford-James Crawford.Call me James. (我叫克劳福德,詹姆斯·克劳福德。就叫我詹姆斯吧。)
②Don't call me Mrs.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不要称我普伦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
英国人在称呼方面要比美国人保守一点,老年人比青年人更保守。所以对他们以头衔加姓来称呼更稳妥。当然,近年来许多时尚都从美国吹到英国去了, 所以如果英国人要你以名字相称, 不加姓氏及任何头衔,那么你就照办。与任何人打交道,这都是最稳妥的办法——恭敬不如从命。不过要注意:不要直呼英美人的姓氏或姓名。
中国人,敬老尊老,注重礼节(formality),尊称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姓+职业:黄老师。
2.姓+行政职务:赵局长。
3.老+姓或姓+老:老李或李老。
在英美两国,“职业+姓”或“职务+姓”的叫法不多,但对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可有特殊的叫法,如:
Bishop Gray(格雷主教)
Captain Simmons(西蒙兹船长)
Dr. Brown(布朗大夫,也可指布朗博士,即一种学衔)
Father White(怀特神父)
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
Judge Harley(哈利法官)
President Roosevelt(罗斯福总统)
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
Queen Mary(玛丽女王)
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
奥特(Oatey,1987:12—13)认为,Professor,Doctor,Nurse(护士)及军队中的军衔可以不加姓氏单独使用。但庄恩平(1993:3)谈到美国称呼时,指出:“对专业人员,如教授、博士、医生、船长、军队将领等,称呼时头衔都需与他们的姓一起用,否则就不符合文化习惯,对方听到不符合习惯的称呼时往往会感到别扭。”一个说姓氏可加可不加,另一个说非加不可。我觉得还是加上姓氏更保险。
在不明对方身份, 不知对方姓名的情况下, 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于人,该如何称呼呢?
没关系,Sir(先生)与Madam(女士)可派上用场,而且还是一种敬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