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德国之绍恩 命运的轮盘
德甲联赛的成立标志着德国职业足球的开端,不过国家队新帅赫尔穆特·绍恩并不急于在这片新大陆开采黄金。一来,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总要有个适应和发展的阶段;二来,前任主帅赫尔贝格留下的财富依然格外诱人——虽然在62年世界杯上沉沙折戟,但这仍旧是一支强大的球队;况且,作为伟大的赫尔贝格的助手,他也没有必要清洗功勋球员以树立自己权威的必要——他早就赢得所有人的认同和尊敬了。当然,绍恩有他自己的伟大之处,以下的话虽然拗口,却可能是唯一能够解释他成功之道的秘诀;“他挑选了那个时代最无以伦比的球员,在球技和人格上都无可挑剔,并最终打造成一支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
这并不容易做到,我们知道的情况是:绍恩对于专制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他的明星阵容里不乏特立独行的怪人,绍恩乐于听取任何意见,自然也包括外界的非议:这实在有损教练的权威。但绍恩恰恰是通过这种畅所欲言的队内气氛统一了球队的战术思想,并用一次次的成功回击任何有关于他和球队的指责。
这不,他已经带着这批以贝肯鲍尔和内策尔为首的“怪人”站在了温布利,1966年世界杯最终决赛的场地上。
赛前英格兰人欢天喜地,赛后连呼万岁。只是谁都分不清他们高呼万岁的对象是谁:伟大的队长博比·查尔顿? 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吉奥夫·赫斯特?君临赛场的伊丽莎白二世?还是当值的主裁判瑞士人丁斯特?或者是直接制造争议进球的前苏联边裁?不过把德国队失利的原因一股脑地归咎于“世纪误判”显然也不公平。要知道,在此前英德双方的交战史上,胜利者那一页就没有出现过德国人的名字。绍恩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就是“宿命终结者”。1968年6月1日,德国1:0取胜英格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胜利;同年6月16日,德国人又首次战胜了巴西,比分是2:1。
在这个时候国家队的结构发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拜仁,来自慕尼黑的“少爷兵”们成为了国家队主心骨:弗朗茨·贝肯鲍尔、塞普·迈耶、汉斯·乔治·施瓦岑贝克、鲍尔·布莱特纳,自然,还有盖德穆勒。
每当“皇帝”贝肯鲍尔“必须”在公众面前回忆起他光辉的国家队生涯时,他总会拿穆勒当挡箭牌:“如果没有穆勒和他那些伟大的进球,无论是拜仁还是(德国)国家队一定是一无所获。”即使是冷冰冰的数字也足以说明穆勒的伟大:62场国家队比赛进62球、427场德甲联赛进365球、1965至1978年间七度捧起小钢炮(德甲最佳射手的奖杯),毫无疑问全是纪录,而且是难以逾越的纪录。
遗憾的是穆勒并没有赶上1966年世界杯,但作为席勒的接班人,1966年10月12日,土耳其安卡拉,穆勒获得了上演国家队处子秀的机会,并深深地打动了站在场边的绍恩。让他有些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矮矮胖胖的小子,竟然有着迅如闪电的转身速度,勿论其令人称奇的精湛射术和挑剔地用进球指出对方防线每一处纰漏的天赋。对他这种捕捉机会能力的最好注解是:“等你想起那里不对劲,那也已经太晚了。”
在德国再度证明自己是冠军之前,他们又和意大利上演了一场世纪之战: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半决赛。这场比赛符合两支球队的一切特征,除了“意大利的链式防守固若金汤”。穆勒在加时赛中打入两粒入球,其中一粒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穆勒的杀手本色:两名意大利后卫正准备将球从球门线上解围,就在他们的脚要碰到球的那一刻,穆勒鱼跃冲顶,3:3!这粒穆勒式的入球和缠着白色的绷带奔跑了120分钟的贝肯鲍尔(足球皇帝在比赛进行到67分钟时,在对方禁区前沿突破,赢得了一个任意球,却付出了右肩脱臼的惨痛代价。)成为了德国足球最经典的意象:意志和优雅。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仅仅6年,英格兰人就付出了代价。1972年4月29日,伦敦,欧锦赛四分之一决赛,在现场10万名观众的瞩目下,德国3:1英格兰,现拜仁总经理乌利·赫内斯在26分钟帮助德国领先,英格兰国脚李在77分钟顽强地把双方拉回同一起跑线,但正如与他同姓的那位倒霉将军一样,85分钟,桀骜不驯的内策尔主罚的点球让20世纪最佳门将班克斯再度失守, 88分钟穆勒的绝杀让班克斯绝望。
穆勒的高效体现在他在最终决战中把握机会的能力。 1972年欧锦赛决赛穆勒先拔头筹,帮助球队3:0击败不可一世的前苏联队,又一位属于时代的门神雅辛被他击败。1974年德国世界杯决赛在慕尼黑举行,主场作战的穆勒侧身凌空翻射,打入制胜一球。但这也是他的国家队绝唱。这倒不是因为“急流勇退”的想法作祟, 一开始的说法是由于他对德国足协在世界杯期间对球员家属的照顾不周大光其火,但后来穆勒自己披露说,早在世界杯前就因为个人原因有此打算。
1976年德国再度杀入欧锦赛决赛,但在决赛中点球失利。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前夕,绍恩就公开宣称,世界杯后离任,新任主帅也已确定,他的得力助手尤普·德瓦尔。按照中国人的历史经验,这种禅让制至少还能给德国带来一座冠军(而德瓦尔的确做到了。这位指挥德国勇夺1980年欧洲冠军的老人于2007逝世)。
绍恩的国家队生涯常常给人以一种命运纠结的感觉,他分别两度进入世界杯和欧锦赛的决赛,胜负各半;所胜的两次都仰仗穆勒的神奇表演;甚至连他的告别赛都难以摆脱这种祸福相倚的宿命。
1978年11月15日,法兰克福,绍恩的告别演出,德国足协特意挑选了匈牙利,绍恩辉煌国家队生涯的起点(赫尔贝格的助手),一个体面而又不甚强大的对手,让绍恩以最光彩的形象谢幕。但在比赛开始后一个小时,赛场突然大雾弥漫,比赛被迫中断,并再也没有开始。但是这丝毫无损于绍恩的光辉业绩。
让人十分遗憾的是,也许是在国家队的二十余年鞠躬尽瘁,1996年2月23日,绍恩因阿耳茨海默病(一种早老性痴呆)逝世;在他离世几个月后,他最钟爱的弟子之一,在1974年决赛犯错的贝尔蒂·福格茨再度带领德国队在温布利战胜英格兰,随后又以一个比74年更具传奇色彩的2:1带领德国第三度捧起德劳内杯。 |